Phone: Email:

兰州交通大学官网网站

2023-12-29 19:35:36 35
招生电话:0931-4938051,0931-4956179
电子邮箱:zsb@mail.lzjtu.cn

兰州交通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由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部分系科分划组建而成的我国第三所铁路高校。学校目前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铁路局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授权建设单位,教育部“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天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三对一”对口支援高校。学校是教育部来华留学生示范基地,拥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全国铁路科普基地、国家北斗科普基地、教育部文化传承基地和西北地区小语种培训基地等一大批人才培养基地。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896年成立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和1909年成立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1958年,铁道部决定在兰州创办我国第三所铁路本科高校——兰州铁道学院。铁道运输、铁道电机、铁道建筑、铁道桥梁与隧道、铁道机械5个系7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由北京铁道学院(即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现北京交通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即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成建制迁入兰州,以林达美、沈智扬、胡春农、孙祺荫、张殿执为代表的京唐两院340余名专家学者来到兰州任教,当年顺利实现了446名新生的招生。60年代,又抽调了一批留苏科学技术副博士和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老一辈教育家们带领五湖四海的学子一起,在西北艰苦的环境下初心不改、孜孜以求,以他们建校、爱校、荣校的智慧和情感开启了兰州交大的第一个甲子岁月。2000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体制。2003年,兰州铁道学院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今年恰逢学校建校65周年。65年来,学校传承京唐,扎根西北,走出了一条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特色办学之路,成为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良好声誉,现已发展成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突出、享誉国内、在西北地区轨道交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等院校。

学校办学规模

学校现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1564亩,校舍建筑面积72.77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33.45万册。有22个直属学院(部),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1129人,其中本科生22172人,研究生7380人(硕士研究生6998人,博士研究生382人),留学生278人,高职生1223人。

有教职工2286人,其中专任教师1794人,正高级人员340人、副高级人员673人。有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柔性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青2人。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宝钢教育奖获得者、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344人。

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有本科专业70个。有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4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现有1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9个省级教学团队和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依托铁路行业,突出交通特色,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在国内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现有8个学科门类,工程学、化学、材料学、环境与生态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含工学、管理学2个学科门类)、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建有省级“双一流”特色建设工程项目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24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被评为B类学科,机械工程学科被评为B-类学科。学校6个学科2019年入选甘肃省“双一流”特色建设工程项目。“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入选“甘肃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

人才培养

学校始终秉承交通大学“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优良办学传统,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了20余万名优秀学子,成为国家铁路交通事业和西部地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毕业生中,45%签约轨道交通相关企事业单位;签约世界500强企业比例达40%以上,仅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签约的毕业生每年保持在1500人左右,占学校每年就业人数的1/4。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8.7%。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培养了以中科院院士赖远明、著名企业家王石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科学研究

学校始终坚持产学研合作,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在土木结构、环境保护、信息工程、自动控制、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装备制造、绿色能源、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形成了核心技术和优势产业,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水平。参与了青藏、兰新、兰渝等多个铁路重大项目的研究与建设工作,是全国承担青藏铁路科研项目最早的高校,解决了青藏铁路冻土这一世界性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现有“西北干寒地区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研究”等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聚光太阳热能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铁路四电BIM与智能应用铁路重点实验室”“高原铁路运输智慧管控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黄河水环境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微电子产业研究院”等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数达到72个。

五年来,承担各类项目近4000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22年我校7项成果入选国家铁路局铁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我校国际期刊Journal of Geovisualiz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被EI数据库正式收录。

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西班牙、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21年,学校获得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授权与有500年办学历史的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成为甘肃省内首家在发达国家举办孔子学院的高校。学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交通强国”战略,是“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单位,与俄罗斯、北马其顿、哈萨克斯坦、老挝等“一带一路”国家和高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国际留学生培养工作,实现了汉语言预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习层次的全覆盖,并开展外籍博士后进站工作,为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1600多名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国际人才。

发展目标

2023年1月,学校召开了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1152”发展目标,即围绕建成一所“区域优势更加突出、行业特色更加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一个总目标,奋力取得“交通运输工程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一个新突破,实现“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国际化办学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办学条件”五个新提升,建成“国家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高地、西部地区高速铁路服役安全与智能运维研发创新高地”两个新高地。学校将牢牢把握交通强国建设和甘肃省建设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校风和“尚德、励志、博学、笃行”的校训,朝着“1152”奋斗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走好区域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时代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兰州交通大学创立于1958年,是由久负盛名的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部分系科分划组建而成的我国第三所铁路高校,时名兰州铁道学院,由铁道部教育局局长孟华兼任学院院长。5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学校隶属铁道部领导,实行行业办学管理体制。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当初,铁道部选定兰州市郊北山之麓的一片荒滩为永久性校址。学校初建恰又遭遇三年困难时期,面对风沙、寒冷和饥饿的挑战,亲历延安生活的老院长贾冰岩、老书记周道远,带领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平整土地,修盖校舍,建造家园,走过了树木树人的艰辛创业之路。昔日的荒滩而今已变成树木葱茏、绿草成茵的美丽校园,学校背靠的北山也不再黄土秃裸而绿树成片。来自京、唐两校的一批老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甘于淡泊,勤勉敬业,矢志不渝,身体力行,使百年交大“起点高、基础厚、重实践、要求严”的优良办学传统传承至今。学校始终坚持贯彻铁道部“严字当头、铁的纪律、团结协作、优质服务”的路风建设方针,坚持从严治校,规范管理,培养出一批批胜任行业工作的工程师。在沧桑励洗的47年办学历程中,延安精神、交大传统、铁路路风相互交融,反复涤荡,凝炼成“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校风,铸就了体现时代特征的“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大学精神。

学校建校伊始,根据铁路建设需要,成立了铁道建筑、铁道桥梁及隧道、铁道运输、铁道电机、铁道机械5个系,共设置了铁道运输、铁道建筑、内燃机车、铁道车辆、桥梁与隧道、铁道通信、铁道信号7个专业。其中,铁道运输系、铁道电机系由北京铁道学院负责组建,铁道建筑系、铁道桥梁与隧道系、铁道机械系由唐山铁道学院负责组建。“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学科的关键是要汇聚一流的人才。”当年,我国铁道运输学科奠基人之一的林达美教授、著名桥梁专家胡春农教授、著名铁道轨道专家沈智扬教授、著名有线通信专家孙祺荫教授、著名机械专家张殿执教授、著名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著名数学家赵祯教授等340多名教职工于建校当年从京、唐两校成建制地调入学校。之后铁道部又抽调了一批留苏科学技术副博士和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从而在建校之初就奠定了铁路特色专业的主干地位和专业师资的雄厚基础。

半个世纪来,学校各方面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校上下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为契机,紧紧抓住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齐心努力,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规模、层次和质量上都实现了跨跃式发展。

教学科研单位

兰州交通大学新校徽说明

(1)充分反映学校的建校历史,即“1958年建校”和“唐、京两院”的历史沿革,通过“1958”字样和篆体“唐、京”来表现,与西南交大的校徽篆体“唐山”如出一辙。

(2)重点突出学校的“铁路特色”和“工科优势”,通过铁路符号和工科符号表现,其中工科符号被北京交大、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共同使用。

(3)“盾”的造型源自学校最近两次校徽均使用的典型元素,也和西南交大校徽的“盾”造型基本一致,一方面是原有校徽的延续性设计,另一方面蕴含了同西南交大之间的“相同血缘”关系。

(4)图中齿轮上60个齿的造型和现有标志基本一致,只是数量有变化,60包含了两方面意义:一方面2018年为60年校庆,在校庆之年更换新校徽,有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有60年一甲子之意。

校训

尚德、励志、博学、笃行

校风

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

校歌

《天下胸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办学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学校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发挥工科优势,突出铁路特色,立足甘肃,面向全国,服务交通,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区域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中国共产党兰州交通大学委员会历届书记、副书记任职情况表

职务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孟 华(1958年9月—1959年2月)

任院临时党委会书记

周道远(1959年2月—1963年12月)

王 博(1964年5月—1967年12月)

副书记代理书记

李敬学(1971年6月—1973年9月)

军宣队负责人

贾冰岩(1973年9月—1977年12月)

史丕廉(1977年12月—1979年11月)

路克军(1979年11月—1983年4月)

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

徐国健(1983年5月—1988年3月)

黄志明(1988年3月—1990年3月)

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

(1990年3月—1993年9月)

书记

张鸿哲(1993年9月—1999年7月)

俞建宁(1999年7月—2012年8月)

任恩恩(2012年11月—2013年6月)

王 萍(2013年12月—2018年3月)

杨子江(2018年3月—2022年8月)

狄生奎(2022年8月—至今)

何英杰(1958年9月—1959年2月)

临时党委会副书记

贾冰岩(1958年11月—1966年6月)

王 博(1962年8月—1964年5月)

陈庆堂(1971年6月—1973年2月)

贾冰岩(1973年2月—1973年9月)

李献甫(1971年6月—1975年2月)

工宣队负责人

丁振武(1975年2月—1977年5月)

工宣队负责人

李中华(1978年3月—1983年4月)

孙遇祺(1983年4月—1988年3月)

刘雄翔(1983年4月—1990年3月)

张鸿哲(1990年3月—1993年9月)

黄世浩(1990年3月—1993年9月)

陈宜吉(1993年9月—1999年7月)

余生明(1993年9月—2012年7月)

任恩恩(1999年7月—2012年11月)

王铁军(2004年9月—2011年11月)

杨子江(2013年4月—2018年3月)

李引珍(2013年6月—2023年7月)

买寿清(2013年6月—2023年7月)

贡 力(2023年8月—至今)

兰州交通大学历届校长、副校长任职情况表

职务

校长(院长)

副校长(副院长)

孟 华(1958年9月—1961年6月)

贾冰岩(1961年6月—1966年6月)

于霖西(1967年12月—1971年6月)

革委会主任

李敬学(1971年6月—1973年9月)

革委会主任、军宣队负责人

贾冰岩(1973年9月—1978年11月)

革委会主任

贾冰岩(1958年10月—1961年6月)

赵 克(1960年5月—1973年6月)

耶言夫(1962年2月—1978年2月)

董晓征(1964年1月—1973年)

亢建才(1967年12月—1968年11月)

革委会副主任、军宣队负责人

于宝亭(1967年12月—)

革委会副主任、学生

滑银增(1967年12月—1970年9月)

革委会副主任、学生

李 明(1967年12月—)

革委会副主任

李献甫(1968年初—1975年2月)

革委会副主任、工宣队负责人

陈庆堂(1971年—1973年2月)

革委会副主任

李文兴(1971年—1973年1月)

革委会副主任

毛定原(1973年1月—1977年2月)

革委会副主任

张春魁(1973年1月— )

革委会副主任

贾冰岩(1973年2月—1973年9月)

革委会副主任

李 运(1973年2月—1983年5月)

革委会副主任、副院长

董文德(1974年8月—1977年5月)

革委会副主任、工宣队负责人

职务

校长(院长)

副校长(副院长)

路克军(1979年5月—1983年4月)

孙遇祺(1983年10月—1988年3月)

张鸿哲(1988年3月—1990年3月)

(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

(1990年3月—1993年9月)院长

陈宜吉(1993年9月—1999年7月)

任恩恩(1999年7月—2013年4月)

杨子江(2013年4月—2018年3月)

李引珍(2013年6月—2023年7月)

景 岩(1978年10月—1983年4月)

丁 农(1978年11月—1983年4月)

王达平(1979年5月—1983年5月)

徐国健(1980年10月—1983年10月)

张洪远(1981年1月—1983年7月)

孙遇祺(1982年4月—1983年10月)

郭同章(1983年5月—2001年3月)

王兴礼(1983年5月—1993年9月)

蔡幸生(1984年4月—1991年4月)

张鸿哲(1986年12月—1987年3月)

(院长助理)

(1987年3月—1988年3月)

陈宜吉(1989年12月—1990年4月)

(院长助理)

(1990年4月—1993年9月)

李辑文(1992年1月—1992年8月)

(院长助理)

余生明(1992年7月—1993年9月)

(院长助理)

李重庵(1993年9月—1996年5月)

姜国栋(1994年1月—1995年8月)

(院长助理)

(1995年8月—2003年6月)

俞建宁(1996年11月—1999年7月)

任恩恩(1998年6月—1999年7月)

王晓明(1999年7月—2009年5月)

杨子江(1999年7月—2013年4月)

史百战(2002年1月—2008年5月)

李引珍(2004年10月—2018年3月)

马军党(2010年5月—2023年10月)

张国珍(2013年6月—2020年1月)

李宗义(2018年7月—2020年9月)

陈兴冲(2004年10月—2023年7月)

买寿清(2004年10月—2013年6月)

刘振奎(2010年10月—2023年3月)

高云庆(2013年6月—2023年4月)

党建武(2013年6月—2023年7月)

(校长助理)

(2011年10月—2013年7月)

朱廷珺(2021年3月——至今)

贡 力(2021年3月—2023年8月)

苏 程(2023年4月—至今)

陈光武(2023年4月—至今)

闫浩文(2023年8月—至今)

霍海峰(2023年8月—至今)

中国共产党兰州交通大学委员会历届书记、副书记任职情况表

职务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孟 华(1958年9月—1959年2月)

任院临时党委会书记

周道远(1959年2月—1963年12月)

王 博(1964年5月—1967年12月)

副书记代理书记

李敬学(1971年6月—1973年9月)

军宣队负责人

贾冰岩(1973年9月—1977年12月)

史丕廉(1977年12月—1979年11月)

路克军(1979年11月—1983年4月)

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

徐国健(1983年5月—1988年3月)

黄志明(1988年3月—1990年3月)

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

(1990年3月—1993年9月)

书记

张鸿哲(1993年9月—1999年7月)

俞建宁(1999年7月—2012年8月)

任恩恩(2012年11月—2013年6月)

王 萍(2013年12月—2018年3月)

杨子江(2018年3月—2022年8月)

狄生奎(2022年8月—至今)

何英杰(1958年9月—1959年2月)

临时党委会副书记

贾冰岩(1958年11月—1966年6月)

王 博(1962年8月—1964年5月)

陈庆堂(1971年6月—1973年2月)

贾冰岩(1973年2月—1973年9月)

李献甫(1971年6月—1975年2月)

工宣队负责人

丁振武(1975年2月—1977年5月)

工宣队负责人

李中华(1978年3月—1983年4月)

孙遇祺(1983年4月—1988年3月)

刘雄翔(1983年4月—1990年3月)

张鸿哲(1990年3月—1993年9月)

黄世浩(1990年3月—1993年9月)

陈宜吉(1993年9月—1999年7月)

余生明(1993年9月—2012年7月)

任恩恩(1999年7月—2012年11月)

王铁军(2004年9月—2011年11月)

杨子江(2013年4月—2018年3月)

李引珍(2013年6月—2023年7月)

买寿清(2013年6月—2023年7月)

贡 力(2023年8月—至今)

兰州交通大学历届校长、副校长任职情况表

职务

校长(院长)

副校长(副院长)

孟 华(1958年9月—1961年6月)

贾冰岩(1961年6月—1966年6月)

于霖西(1967年12月—1971年6月)

革委会主任

李敬学(1971年6月—1973年9月)

革委会主任、军宣队负责人

贾冰岩(1973年9月—1978年11月)

革委会主任

贾冰岩(1958年10月—1961年6月)

赵 克(1960年5月—1973年6月)

耶言夫(1962年2月—1978年2月)

董晓征(1964年1月—1973年)

亢建才(1967年12月—1968年11月)

革委会副主任、军宣队负责人

于宝亭(1967年12月—)

革委会副主任、学生

滑银增(1967年12月—1970年9月)

革委会副主任、学生

李 明(1967年12月—)

革委会副主任

李献甫(1968年初—1975年2月)

革委会副主任、工宣队负责人

陈庆堂(1971年—1973年2月)

革委会副主任

李文兴(1971年—1973年1月)

革委会副主任

毛定原(1973年1月—1977年2月)

革委会副主任

张春魁(1973年1月— )

革委会副主任

贾冰岩(1973年2月—1973年9月)

革委会副主任

李 运(1973年2月—1983年5月)

革委会副主任、副院长

董文德(1974年8月—1977年5月)

革委会副主任、工宣队负责人

职务

校长(院长)

副校长(副院长)

路克军(1979年5月—1983年4月)

孙遇祺(1983年10月—1988年3月)

张鸿哲(1988年3月—1990年3月)

(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

(1990年3月—1993年9月)院长

陈宜吉(1993年9月—1999年7月)

任恩恩(1999年7月—2013年4月)

杨子江(2013年4月—2018年3月)

李引珍(2013年6月—2023年7月)

景 岩(1978年10月—1983年4月)

丁 农(1978年11月—1983年4月)

王达平(1979年5月—1983年5月)

徐国健(1980年10月—1983年10月)

张洪远(1981年1月—1983年7月)

孙遇祺(1982年4月—1983年10月)

郭同章(1983年5月—2001年3月)

王兴礼(1983年5月—1993年9月)

蔡幸生(1984年4月—1991年4月)

张鸿哲(1986年12月—1987年3月)

(院长助理)

(1987年3月—1988年3月)

陈宜吉(1989年12月—1990年4月)

(院长助理)

(1990年4月—1993年9月)

李辑文(1992年1月—1992年8月)

(院长助理)

余生明(1992年7月—1993年9月)

(院长助理)

李重庵(1993年9月—1996年5月)

姜国栋(1994年1月—1995年8月)

(院长助理)

(1995年8月—2003年6月)

俞建宁(1996年11月—1999年7月)

任恩恩(1998年6月—1999年7月)

王晓明(1999年7月—2009年5月)

杨子江(1999年7月—2013年4月)

史百战(2002年1月—2008年5月)

李引珍(2004年10月—2018年3月)

马军党(2010年5月—2023年10月)

张国珍(2013年6月—2020年1月)

李宗义(2018年7月—2020年9月)

陈兴冲(2004年10月—2023年7月)

买寿清(2004年10月—2013年6月)

刘振奎(2010年10月—2023年3月)

高云庆(2013年6月—2023年4月)

党建武(2013年6月—2023年7月)

(校长助理)

(2011年10月—2013年7月)

朱廷珺(2021年3月——至今)

贡 力(2021年3月—2023年8月)

苏 程(2023年4月—至今)

陈光武(2023年4月—至今)

闫浩文(2023年8月—至今)

霍海峰(2023年8月—至今)

党委书记

狄生奎

党委副书记

贡 力

纪委书记

范爱国

副校长

  朱廷珺  苏 程  陈光武  闫浩文  霍海峰

党委常委

狄生奎  朱廷珺  范爱国  贡 力  苏 程  陈光武  闫浩文  赵生吉

校长助理

雷圣宾

交大校门

图书馆

足球场

科技综合楼

电信学院

唐臣广场

柳雾亭

交大全貌

学生公寓

交大科技园

旧教学楼

教学楼

第八教学楼

体育馆

化工学院

第五教学楼

铁道校区

家属楼

校园基石

曲径通幽

校园一隅

绚烂烟花之图书馆

交大夜景之科技楼

第五教学楼

微缩景观

钟楼

东方公寓

校园百貌

校园之图书馆

雪中景色

兰州交通大学现有教职工2360人,其中专任教师179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42人,其他正高级人员2人,占19.2%;副教授671人,其他高级人员7人,占37.8%;讲师及以下768人,占42.9%;具有博士学位704人,占39.3%,具有硕士817人,占45.6%;有博士生导师93人,硕士生导师1340人,外聘兼职教授120余人。

学校现有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8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4人,省领军人才48人(其中第一层次16人,第二层次32人),飞天学者30人,甘肃省优秀专家4人,甘肃省“四个一批”人选6人。

学校教师中有9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人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人获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1人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7人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称号,6人获得“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9人获得“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1人入选“甘肃省科技功臣”,45人获得“甘肃省园丁奖”,75人获得“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共有入选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和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高层次人才合计300余人。

(数据更新至2022年6月)

表一:教师系列正高级人员

所在单位

人员名单

土木工程学院

杨子江 陈兴冲 刘振奎 贡 力 虞庐松 梁庆国 韩 峰

鲍学英 马维珍 刘凤奎 王起才 王根会 严松宏 张戎令

刘炎海 李爱春 莫俊文 丁南宏 马学宁 宁贵霞 刘志强

孙建琴 李 波 李 盛 李 斌 李德武 杨有海 杨霞林

何文社 余云燕 张元海 张永亮 张永谋 张丽萍 张粉芹

张 慧 陈志敏 季日臣 侯小强 夏修身 曹小平 康希良

程耀东 靳春玲 霍曼琳 冀 伟 赖天文 张家玮 王小平

王春生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陈光武 汤旻安 米根锁 张友鹏 顾桂梅 陈小强 何 涛

王 果 王思华 王瑞峰 田铭兴 苏宏升 李 军 李茂青

李彦哲 闵永智 武晓春 赵 峰 侯 涛 陶彩霞 李若琼

章宝歌 董 昱 路小娟 滕青芳 魏文军 杨剑锋 陈永刚

王思明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党建武 闫光辉 邬开俊 赵庶旭 蔡慧林 王海涌 伍忠东

蒋占军 王小鹏 王永顺 王庆荣 火久元 刘春娟 刘晓娟

严天峰 杜丽霞 李积英 李敬文 李锦屏 李翠然 杨桂芹

杨 燕 吴 蓉 张忠林 张学军 张彩珍 陈 永 陈 梅

郑玉甫 胡亚琦 胡晓辉 徐 岩 韩 虎 谢健骊 沈 瑜

侯 越 周 宁 杨 军

交通运输学院

李引珍 牛惠民 钱勇生 曾俊伟 何瑞春 朱昌锋 广晓平

李海军王电建 马昌喜 王花兰 田志强 吕 斌 朱大鹏 向万里

刘林忠 刘 舰 牟海波 李洪涛 杨延梅 杨信丰 吴 芳

张玉召 张 彧 孟学雷 贺国先 贾剑青 高明霞

机电工程学院

杜亚江 商跃进 罗冠炜 王 红 汪 诤 丁旺才 王小荣

王良璧 牛卫中 石广田 吕小红 刘 松 刘艳妍 祁文哲

李 刚 李宗刚 杨 晋 宋克伟 张 昆 武振锋 武 福

林志敏 赵 军 赵志刚 耿中荣 梅元贵 曹 茹 常立民

邱建东 殷 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杨 军 杨 庆 李师翁 马 娟 王亚娥 王 刚 王 烨

毛玉红 未碧贵 任学昌 任 珺 刘桂民 孙三祥 严子春

李 杰 肖举强 张济世 张 健 张翠玲 陈永志 陈银萍

武福平 周文和 胡万玲 胡广录 钟金魁 陶 玲 蒋煜峰

管 勇 黄 魁

数理学院

褚衍东 孙小伟 张建刚 陈京荣 王维忠 安新磊 李沐春

李杰梅 李 秦 杨 刚 杨 柳 杨赟瑞 宋 青 张存华

张仲荣 张 睿 范虹霞 周 珺 俄 燕 常文利 梁 力

刘子江 强会英 雒志学 颜向平 魏小平 周文学 邓醉茶

经济管理学院

陈祎鸿 赵延龙 肖 强 袁 杰 朱廷珺 钱晓东 张冀民

王文利 吕 萍 李发展 张继英 金 梅 赵 岩 骆进仁

党 玮

化学化工学院

董文魁 赵 丽 王小龙 王 农 王良成 刘再满 许 力

孙银霞 李文玲 李静萍 吴辉禄 宋学琴 郝艳玲 柴兰琴

韩小茜 樊晓辉 黎白钰 张 春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

田永强 薛林贵 孟宪刚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蔺鹏臻 王天鹏 唐相龙 黄跃昊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闫浩文 刘 涛 杨树文 杨维芳 孙建国 张志华

张黎明 周 亮 魏冠军 王中辉

外国语学院

余 莉 柏 桦 王电建 邱建华 沈渭菊 陈 洁 郭 磊

赖红玲

艺术设计学院

王永生 王彤玲 车建修 邱泽阳

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中宏 马军党 王永斌 杨宗仁 刘慧明 苏星鸿 杨思信

曹富雄 麻艳香 姚丽娟 郭淑兰

文学院

刘青汉 王为群 陈鸿雁 武汉强 彭 青 刘秋芝

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董海鹰 李 欣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彭珍瑞 王顺花 冯利邦 夏养君 王彦平 李建丰 郑韶先

徐卫军 褚 克 强小虎

研究院

王久梗 王成龙 王 旭 田广科 令晓明 旷文珍 何乃普

何 涛 沈 彤 张周卫 赵保卫 俞天智 逯 迈 管兰生

孟建军 郭佑民

铁道技术学院

刘荣珍

体育部

乔 梁 马兴胜 王永祥

表二:非教师系列正高级人员

职称系列

人员名单

高教管理研究员

买寿清 顾生杰

正高级工程师

高云庆 王世杰 李 刚 吴 卫 高锋阳 唐勇军 蒲艳玲 闫 军

赵玉玲 范多进 杨志飞

自然科学研究员

吴辰文

研究馆员

陈晓金

正高级会计师

杨在忠 薛静御

编审

张 哲

正高级教师

杨志龙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闫浩文 李宗义 范多旺

全国优秀教师

顾守淮 赵邦华 宁贵霞

全国“三八”红旗手

王琴芳 任侠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余生明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郑锡鹏 吴鸿庆 李爱春

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

李宗义 钱永德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党建武 李引珍 王良璧 陈兴冲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闫浩文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陈兴冲

全国模范教师

常青 赵军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唐家祥 吴鸿庆

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

范多旺 党建武

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罗亚

全国铁路劳动模范

王维汉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闫浩文 何瑞春 常永奎 夏养君 朱廷珺 刘子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李重庵

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

邱熔处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张戎令 张熙胤

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

傅作钊 林德深 孙遇祺 杨桥生 朱曦 顾守淮

全国铁路先进科技工作者

王乃忠 罗国雄 郭光辉 刘有录 吴鸿庆 张忠辅 郑以则 朱琨

全铁路新长征突击手

范多旺

全国铁路优秀共产党员

王乃忠

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班冀超 贾清田 张淑荣 李智峰

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

王西辰

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卓越贡献人物

李宗义

茅以升铁道科技奖

吴鸿庆 吴亚平 王良璧 范多旺 党建武 蔺鹏臻

宝钢教育奖

逯迈 王良璧

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

王维汉 王迎旭 党建武 伍忠东 王良璧 李引珍 何涛 陈光武 蔺鹏臻

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者

陈兴冲 范多旺 周世军

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

李宗义

全国科研杰出院长

李宗义

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荣誉称号

李宗义

全国水利高等院校水利类专业带头人

贡力

甘肃省劳动模范

潘昌实 范多旺 任侠 班冀超 王良璧

甘肃省科技功臣

范多旺

甘肃省优秀专家

任侠 党建武 余云燕 刘子江

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

党建武 范多旺 蒋兆远 赵建昌

甘肃省先进工作者

曹荣鑫 蒋兆远

甘肃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王三反 吴亚平

甘肃省先进科技工作者

李忠民 谢瑞峰

铁道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王步云 王维汉 杨桥生 张忠辅 范多旺 任侠 王迎旭 张建勋 郑以则 郭进

刘有录 王起才 王三反 魏宗寿 张克华 常青 陈兴冲 杨子江 党建武

火车头奖章获得者

郭光辉 杨桥生 王维汉 王迎旭 张建勋 李引珍

全路优秀工会工作者

张纪星 刘天民 李茂祥

铁道部优秀教师

班冀超 胡运机 赵邦华 高继郁 温宗应 许念曾 罗国雄 韩德厚 贾清田

郭光辉 谢金宝 王伯鲁 谢瑞峰 罗冠炜 张友平

铁道部优秀教育工作者

高建国 刘秉铖 马国卿

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王迎旭 李引珍 周世军 褚衍东 郭进 王兵 党建武 王良璧 杨有海 陈静

李彦 梁波 王起才 逯迈 罗冠炜 田振际 张孟喜 刘凤奎 朱东生

铁路高校育人优秀奖

高建国 应植芸

甘肃省 " 园丁奖 " 获得者

陶爱菊 曹国瑞 褚玉书 廉李章 罗永鑫 马伍权 孙遇祺 田明真 周俊录

林德深 王甲增 王维汉 张相福 陈珍 姜舜华 孙志凌 于瑞珊 张友平 蔡中宏

倪侠渔 程麓生 叶秀珊 胡彦奎 俞建宁 吴庆记 陈静 石振民 李引珍 田振际

罗冠炜 陈新民 宋卓民 唐家祥 高继郁 彭楚臣 罗国雄 李师翁 王小平

李华 褚衍东 鲁怀伟 闫浩文 王小鹏 宁贵霞 刘子江  张丽萍  王力琼

甘肃省优秀德育工作者

李智峰 王安正

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褚衍东 常青 王良璧 牛卫中 王紫婷 李引珍 张丽萍 罗映红 宁贵霞

滕青芳 张睿 商跃进 常文利 赵军 麻艳香 武晓春 章宝歌

甘肃省优秀教师

陈静

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

闫浩文  严天峰 沈彤  陈光武 何瑞春 张周卫

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

王良璧 王起才 王根会 石广田 闫浩文 严松宏 李引珍  
何涛 张友鹏 陈兴冲 范多旺 罗冠炜 党建武 沈彤 张周卫 孙三祥 蔺鹏臻

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选

丁旺才 王小鹏 王 旭 牛惠民 旷文珍 朱昌锋 伍忠东 刘青汉 刘晓娟 严天峰 李 刚 李德武
吴辰文 何瑞春 陈光武 金 梅 孟建军 骆进仁 袁 杰 钱勇生 郭佑民 董文魁 董海鹰

蔡中宏 朱廷珺 范多进 贡力 周亮 王海涌 刘子江 姜泳波

陇原青年英才

宋克伟 褚克 冀伟

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史百战 王兰芝 朱文贤

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

王为群 余生明 巨有谦 李爱春

甘肃省先进工会干部

王铁军

甘肃省青年科技奖

陈兴冲 吴辰文 何瑞春 张国珍 何涛 范多进 陈光武 张粉芹 王伟

甘肃省“333 科技人才工程”人选 ( 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

王良璧 王起才 吴亚平 陈静 陈兴冲 褚衍东 党建武 董文魁 范多旺 郭进

李彦 李引珍 梁波 刘凤奎 罗冠炜 王兵 王迎旭 杨晋 杨有海 张建勋

周世军 赖远明

甘肃省“555 创新人才工程”人选

陈兴冲 党建武 李引珍 梁波 吴亚平 赵德安 赵建昌 张友鹏 虞庐松 何瑞春

梅元贵 牛惠民 石广田 石宗利 汤自安 徐岩 朱东生 刘晓娟 董文魁 广晓萍

罗冠炜 钱勇生 严松宏 杨延梅 张宝霞 朱廷珺

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

李鹤喜 周云 郭进 刘有录 党建武 陈兴冲 赖远明 刘世忠 杨子江 徐培

董文魁 王晓明 吴亚平 常迎香 盖宇仙 彭章友 崔炳谋 王伯鲁 石广田

杨思信 罗冠炜 牛惠民 何尚录 孙启国 刘林忠 高峰 王良璧 董海鹰 逯迈

闫浩文 严松宏 任 珺 骆进仁 李师翁 丁旺才 王农 赵保卫 雒志学 梅元贵

张元海 何瑞春 王小鹏 余云燕 吴辉禄 苏宏升 俞天智 蔺鹏臻 颜向平

冯利邦 王阳萍 孙小伟 宋学琴 柴兰琴 邓醉茶 金梅  王伟 王烨 宋克伟 孟学雷 鲍学英

朱廷珺 梁庆国 李文玲 吕斌 王伟 王烨 宋克伟 孟学雷 鲍学英 褚克 张学军  

魏小平 马昌喜 黄魁 冀伟 朱喜锋 何毅

甘肃省教书育人奖获得者

陈天麒 韩德厚 李贵栓 李茂祥 李志勤 罗国雄 罗亚 汪昭群 杨明震 董保生

谷风 郝德明 何义亮 罗治英 马军党 聂重喜 桑维军 宋丽英 王兵 谢金宝

张宝霞 赵保信 赵崇鼎

甘肃省十佳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

邱熔处

甘肃省优秀老科技工作者

滕兰珍

甘肃省师德标兵称号

李宗义 宁贵霞

兰州市青年科技奖

何瑞春 陈光武 钱晓东 赵志刚

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个人人选

彭珍瑞 吴辉禄 闫光辉 范多进 王阳萍 杨军 邓醉茶 常永奎 范多旺

宋克伟 孙小伟 张家玮 张戎令 林志敏 杨信丰 马昌喜 陈光武

蔺鹏臻 张慧 王小荣 梁庆国 刘子江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闫浩文 李宗义 范多旺

全国优秀教师

顾守淮 赵邦华 宁贵霞

全国“三八”红旗手

王琴芳 任侠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余生明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郑锡鹏 吴鸿庆 李爱春

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

李宗义 钱永德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党建武 李引珍 王良璧 陈兴冲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闫浩文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陈兴冲

全国模范教师

常青 赵军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唐家祥 吴鸿庆

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

范多旺 党建武

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罗亚

全国铁路劳动模范

王维汉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闫浩文 何瑞春 常永奎 夏养君 朱廷珺 刘子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李重庵

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

邱熔处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张戎令 张熙胤

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

傅作钊 林德深 孙遇祺 杨桥生 朱曦 顾守淮

全国铁路先进科技工作者

王乃忠 罗国雄 郭光辉 刘有录 吴鸿庆 张忠辅 郑以则 朱琨

全铁路新长征突击手

范多旺

全国铁路优秀共产党员

王乃忠

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班冀超 贾清田 张淑荣 李智峰

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

王西辰

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卓越贡献人物

李宗义

茅以升铁道科技奖

吴鸿庆 吴亚平 王良璧 范多旺 党建武 蔺鹏臻

宝钢教育奖

逯迈 王良璧

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

王维汉 王迎旭 党建武 伍忠东 王良璧 李引珍 何涛 陈光武 蔺鹏臻

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者

陈兴冲 范多旺 周世军

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

李宗义

全国科研杰出院长

李宗义

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荣誉称号

李宗义

全国水利高等院校水利类专业带头人

贡力

甘肃省劳动模范

潘昌实 范多旺 任侠 班冀超 王良璧

甘肃省科技功臣

范多旺

甘肃省优秀专家

任侠 党建武 余云燕 刘子江

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

党建武 范多旺 蒋兆远 赵建昌

甘肃省先进工作者

曹荣鑫 蒋兆远

甘肃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王三反 吴亚平

甘肃省先进科技工作者

李忠民 谢瑞峰

铁道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王步云 王维汉 杨桥生 张忠辅 范多旺 任侠 王迎旭 张建勋 郑以则 郭进

刘有录 王起才 王三反 魏宗寿 张克华 常青 陈兴冲 杨子江 党建武

火车头奖章获得者

郭光辉 杨桥生 王维汉 王迎旭 张建勋 李引珍

全路优秀工会工作者

张纪星 刘天民 李茂祥

铁道部优秀教师

班冀超 胡运机 赵邦华 高继郁 温宗应 许念曾 罗国雄 韩德厚 贾清田

郭光辉 谢金宝 王伯鲁 谢瑞峰 罗冠炜 张友平

铁道部优秀教育工作者

高建国 刘秉铖 马国卿

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王迎旭 李引珍 周世军 褚衍东 郭进 王兵 党建武 王良璧 杨有海 陈静

李彦 梁波 王起才 逯迈 罗冠炜 田振际 张孟喜 刘凤奎 朱东生

铁路高校育人优秀奖

高建国 应植芸

甘肃省 " 园丁奖 " 获得者

陶爱菊 曹国瑞 褚玉书 廉李章 罗永鑫 马伍权 孙遇祺 田明真 周俊录

林德深 王甲增 王维汉 张相福 陈珍 姜舜华 孙志凌 于瑞珊 张友平 蔡中宏

倪侠渔 程麓生 叶秀珊 胡彦奎 俞建宁 吴庆记 陈静 石振民 李引珍 田振际

罗冠炜 陈新民 宋卓民 唐家祥 高继郁 彭楚臣 罗国雄 李师翁 王小平

李华 褚衍东 鲁怀伟 闫浩文 王小鹏 宁贵霞 刘子江  张丽萍  王力琼

甘肃省优秀德育工作者

李智峰 王安正

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褚衍东 常青 王良璧 牛卫中 王紫婷 李引珍 张丽萍 罗映红 宁贵霞

滕青芳 张睿 商跃进 常文利 赵军 麻艳香 武晓春 章宝歌

甘肃省优秀教师

陈静

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

闫浩文  严天峰 沈彤  陈光武 何瑞春 张周卫

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

王良璧 王起才 王根会 石广田 闫浩文 严松宏 李引珍  
何涛 张友鹏 陈兴冲 范多旺 罗冠炜 党建武 沈彤 张周卫 孙三祥 蔺鹏臻

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选

丁旺才 王小鹏 王 旭 牛惠民 旷文珍 朱昌锋 伍忠东 刘青汉 刘晓娟 严天峰 李 刚 李德武
吴辰文 何瑞春 陈光武 金 梅 孟建军 骆进仁 袁 杰 钱勇生 郭佑民 董文魁 董海鹰

蔡中宏 朱廷珺 范多进 贡力 周亮 王海涌 刘子江 姜泳波

陇原青年英才

宋克伟 褚克 冀伟

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史百战 王兰芝 朱文贤

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

王为群 余生明 巨有谦 李爱春

甘肃省先进工会干部

王铁军

甘肃省青年科技奖

陈兴冲 吴辰文 何瑞春 张国珍 何涛 范多进 陈光武 张粉芹 王伟

甘肃省“333 科技人才工程”人选 ( 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

王良璧 王起才 吴亚平 陈静 陈兴冲 褚衍东 党建武 董文魁 范多旺 郭进

李彦 李引珍 梁波 刘凤奎 罗冠炜 王兵 王迎旭 杨晋 杨有海 张建勋

周世军 赖远明

甘肃省“555 创新人才工程”人选

陈兴冲 党建武 李引珍 梁波 吴亚平 赵德安 赵建昌 张友鹏 虞庐松 何瑞春

梅元贵 牛惠民 石广田 石宗利 汤自安 徐岩 朱东生 刘晓娟 董文魁 广晓萍

罗冠炜 钱勇生 严松宏 杨延梅 张宝霞 朱廷珺

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

李鹤喜 周云 郭进 刘有录 党建武 陈兴冲 赖远明 刘世忠 杨子江 徐培

董文魁 王晓明 吴亚平 常迎香 盖宇仙 彭章友 崔炳谋 王伯鲁 石广田

杨思信 罗冠炜 牛惠民 何尚录 孙启国 刘林忠 高峰 王良璧 董海鹰 逯迈

闫浩文 严松宏 任 珺 骆进仁 李师翁 丁旺才 王农 赵保卫 雒志学 梅元贵

张元海 何瑞春 王小鹏 余云燕 吴辉禄 苏宏升 俞天智 蔺鹏臻 颜向平

冯利邦 王阳萍 孙小伟 宋学琴 柴兰琴 邓醉茶 金梅  王伟 王烨 宋克伟 孟学雷 鲍学英

朱廷珺 梁庆国 李文玲 吕斌 王伟 王烨 宋克伟 孟学雷 鲍学英 褚克 张学军  

魏小平 马昌喜 黄魁 冀伟 朱喜锋 何毅

甘肃省教书育人奖获得者

陈天麒 韩德厚 李贵栓 李茂祥 李志勤 罗国雄 罗亚 汪昭群 杨明震 董保生

谷风 郝德明 何义亮 罗治英 马军党 聂重喜 桑维军 宋丽英 王兵 谢金宝

张宝霞 赵保信 赵崇鼎

甘肃省十佳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

邱熔处

甘肃省优秀老科技工作者

滕兰珍

甘肃省师德标兵称号

李宗义 宁贵霞

兰州市青年科技奖

何瑞春 陈光武 钱晓东 赵志刚

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个人人选

彭珍瑞 吴辉禄 闫光辉 范多进 王阳萍 杨军 邓醉茶 常永奎 范多旺

宋克伟 孙小伟 张家玮 张戎令 林志敏 杨信丰 马昌喜 陈光武

蔺鹏臻 张慧 王小荣 梁庆国 刘子江

 


兰州交通大学现有本科专业67个,涵盖了工、理、经、管、文、艺等6大学科门类,35个专业类。其中:工学专业42个,理学专业5个,管理学专业5个,文学专业8个,艺术学专业5个,经济学专业2个,包含4个国家特设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铁道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和2个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工商管理、会计学)。目前招生专业61个。 近年来,学校根据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实际,确定了现阶段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持“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适应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现代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培养高素质的各类专门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兰州交通大学1978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当年有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996年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增至10个。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桥梁与隧道工程、环境工程等3个二级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2个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新增车辆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011年,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同时获批。2018年新增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9年该学科获得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资格。目前,学校发挥工科优势,面向交通行业,学科特色更加鲜明,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现有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06 年获批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学校的研究生培养类型日趋完善,目前涵盖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和硕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来华留学博士和硕士等各种类型。

(数据更新至2022年5月)

兰州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于2012年6月,主要负责学校来华留学生的招生、管理、教学、科研及相关外事工作。学院下设学院办公室、留学生招生办公室、留学生管理办公室和教务办公室四个科级机构,拥有功能齐全的留学生公寓楼一栋,中外文图书室两个,中外文化体验室四个以及留学生专用教室四间。学院现有教职工1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人,有国外留学背景教师6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

学院拥有中国政府奖学金——省、自治区学历生项目、中美人文交流专项学分生奖学金、中美人文交流专项学历生奖学金、中欧学分生专项奖学金、高校研究生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甘肃省“丝绸之路”奖学金和兰州交通大学校长奖学金招生资格,并接收各层次自费留学生来华学习深造,实现了汉语言预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习层次的全覆盖。现有在校留学生253人,已累计培养留学生1600余人,学生生源涵盖四大洲38个国家。

国际教育学院以“来华留学”为工作基点,在优化课程设置、狠抓培养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兰州交通大学铁路交通专业特色,紧跟国家外交方针政策,用优质教育培养造就国际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学院已与国外20余所高校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并积极促进学校以及甘肃省与中亚、中南亚国家在交通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成绩斐然。

2015年10月,乌克兰政府为表彰我院在促进中乌教育与文化国际合作方面的重要贡献,特别授予国际教育学院张国锦院长“塔拉斯·舍甫琴科诞辰200周年纪念章”。2015年10月,“兰州交通大学土库曼斯坦文化研究所”成立,该研究所将成为我校乃至我国与土库曼斯坦文化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又一重要平台。2016年6月,在外交部和甘肃省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兰州交通大学-马其顿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成立,该中心旨在促进中国与马其顿之间的友好关系,为两国在科技、人文交流方面搭建平台。

兰州交通大学作为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享有良好的国内外声誉,深受各国留学生青睐,已成为甘肃省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一张名片。国际教育学院秉承学校“尚德励志 博学笃行”的严谨校风,以“促进国际交流,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努力提升兰州交通大学国际化水平,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架起又一座文化交流的友谊之桥!

继续教育学院是兰州交通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是函授、夜大、自学考试、和成人脱产教育的以及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教学组织单位。同时是学校归口管理各类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是学校高等教育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校雄厚的教学资源为依托开展工作。

学校历来非常重视成人教育的发展,1958年学校成立伊始,就开办了干部专修科,1960年又创办了高等函授教育,是全国具有高等函授教育资格较早的高校之一,至1966年,学校的函授生在校人数达900人。1981年学校恢复高等函授教育,成立了专门机构函授部,在经过了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整顿和实行全国统一成人招生考试后,学校的成人教育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92年,学校成立了成人教育处,使我校的成人学历教育、干部培训、成人脱产班、自学考试在办学的规模、层次和形式上有了较快发展,学校的成人教育结束了徘徊不前的局面。1996年,经过铁道部组织的专家组的考评验收,“铁道部继续教育西北基地”在我校正式挂牌成立。同年12月,通过了铁道部对我校高等函授教育的评估,翌年初,为适应学校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成立了成人教育学院,在以后的几年中成人教育与同步迈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办学规模迅速壮大、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为适应社会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继续教育转化的需求,2003年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同年,“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相继挂牌成立,学院的服务对象和生源市场变得更加广阔。

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学校的成人教育逐步形成了多种规模层次、多种学习形式的办学模式和以函授、成人脱产、夜大为主,自学考试、专业证书及中短期继续教育培训为辅的比较完整的成人教育体系,近年来,学院为适应高校管理体制转轨和培养人才服务对象变化的需要,加强了成人教育的专业建设工作,拓宽了专业方向,积极增设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新专业,突出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充分利用全国招生和与校董事会董事单位联合办学的优势,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合作办学形式,努力开拓办学新途径。两年来,先后在甘肃、湖南、湖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内蒙、江苏、云南、天津、宁夏、新疆、广西等省区设立函授站(点),使学校在校外的函授站教学点增至55个,覆盖了以中国西部为主的十几个省区。目前继续教育学院共开设学历教育函授本科专业13个、专科起点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21个、高职专业5个;开办自学考试本科专业3个、专科起点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9个。

同时,“铁道部继续教育西北基地”和“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也在发展中壮大,基地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这一中心主题,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以改变知识结构、提高知识层次、更新知识内容和开发创造力为目标,依托学校教学和科技实力,陆续开发出继续教育科目73项,满足了社会对中、高级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需要。

继续教育学院真诚欢迎广大有志于继续深造的人士来我院学习。

学院简介

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9月的兰州铁路机械学校。2005年11月2日整体并入兰州交通大学,2008年开始招收高职学生,是全国唯一的一所依托本科院校办学的铁路高职学院。学院占地近90亩,建筑面积约8万余平方米。学院设有七系二部一中心,也是甘肃省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第31所所在单位。开设12个涵盖车、机、工、电、辆等五大铁路工种特色专业,目前在校高职生700余名,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学院建有电工电子、机械基础与机械制造、机车、铁道车辆与空调、电气化铁路与供用电技术、铁道信号与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计算机、铁道工程、创新创业等10个实训中心54个实训室(场),建有3个实训楼。学院成立以来毕业生近六千名,遍布全国各铁路局(以兰州局居多,近70%)、工程局以及部分城市地铁公司,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近年平均就业率在97%以上。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和实践“知行合一、学做并重”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理论教学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实践教学坚持内容现场化、环境车间化、操作标准化的理念。力争建设专业优势明显、办学条件良好、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体系完备、办学特色鲜明、能引领区域和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目标:建设专业优势明显、办学条件良好、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体系完备、办学特色鲜明、能引领区域和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指导思想: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走工学、产学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战略:“特色办院、质量立院、科技兴院、人才强院”。

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铁路和轨道运输行业,科学规划,优化学科设置;开发和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增强实践教学能力;积极推进“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在学生中实行“双证制”,努力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工程素养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兰州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始于1958年开办的干部专修科,1960年创办高等函授教育,是全国较早具有高等函授教育资格的高校之一,1966年函授生近900人。学校从1981年恢复高等函授教育,1993年开办高等自学考试,1996年相继成为“铁道部继续教育西北基地”、“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997年在原成教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成人教育学院,2003年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既是办学单位,又是学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学院主要负责函授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同时承担各类非学历教育的培训工作。

学院下设办公室、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督导委员会、函授部、教学部、培训部、自考办、督导办、资源建设科和学生服务中心等部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以成人函授教育为主,自学考试、各类中短期非学历教育培训为辅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学院为适应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对象变化的要求,持续加大继续教育建设力度。2016年10月,我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签署合作协议,依托“中国大学MOOC”的平台优势,全面推行“以在线教育为主,面授指导为辅”的函授教育新模式。并逐步实施了成人函授教育向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模式,将传统的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教学模式改变为线上学习为主、面授为辅的新模式。学校、学院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3间高清录播教室、1间高清智慧教室、一间高清虚拟演播室。录制并上线在线课程160余门,其中22门课程被推荐至“中国大学MOOC平台”。

近年来,学院依托兰州交通大学雄厚的办学实力和优势特色学科与专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体系。至今已在甘肃、新疆、陕西等12个省市、自治区设立函授站(点);开设了车辆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会计学、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9个本科学历教育专业;现有在册学生1.4万余人,已向社会输送本、专科毕业生近10万人,其中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技术业务骨干,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我院在开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发挥学校工科优势,突出轨道交通特色,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为企事业单位开展专题培训班、研修班、讲座等。针对委托单位培训需求,量身打造专属培训课程,采用订单式培训。近年来,多次为兰州铁路局、呼和浩特铁路局、乌鲁木齐铁路局、西安铁路局、哈尔滨铁路局、昆明铁路局、青藏铁路公司等单位开办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培训班。

展望未来,兰州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将秉承“尚德、励志、博学、笃行”的校训,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以“开放合作、协同育人”为办学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宗旨,立足甘肃,面向全国,服务交通,办好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非学历教育,为不同学习者终身学习的需要提供教育服务。




我校举行坝道工程医院寒旱区交通工程分院揭牌仪式

12月27日,坝道工程医院寒旱区交通工程分院揭牌仪式暨西北寒旱区交通工程技术问题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坝道工程医院寒旱区交通工程分院是以兰州交通大学为依托单位的跨地区、跨行业、网络化的开放共享综合服务平台,旨在聚焦基础设施“疑难急险”病害诊断与修复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我校党委书记狄生奎、党委副书记贡力,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梁栋,兰州铁道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玉春,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总经理来文森,甘肃省公交建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事业部总经理胡志宏出席,坝道工程医院总院及部分分院,以及相关协办单位、协会、企业的领导和代表共计320余人参加了会议。揭牌仪式由贡力主持。

狄生奎在致辞中表示,坝道工程医院寒旱区交通工程分院建设不仅可促进西部地区铁路工程建设领域高端产业技术的发展,满足亟需国家和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而且能够提升甘肃省和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铁路工程建设的科技开发能力和水平、搭建产业与科研平台、满足灾害防治技术发展要求和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形成我国特殊气候和地质灾害区交通工程材料耐久性与结构全寿命技术优势。

王复明作了题为《“产科教融合”共享平台的探索——坝道工程医院》的精彩报告。针对工程基础设施“健康检测、病害诊断、修复加固、应急抢险”的迫切需求,王复明提出“工程医院”理念。坝道工程医院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聚焦“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迫切需求,提出了“政校企合作、多形式投入”新模式,搭建了“跨行业协同、产科教融合”新平台,构建了“全天候开放、国内外共享”新机制。

分院院长贡力从坝道工程医院寒旱区交通工程分院的成立背景及意义、依托单位介绍、特色技术及典型工程案例、分院工作设想四方面介绍了寒旱区交通工程分院筹建情况。寒旱区交通工程分院以“一带一路”倡议定位为依据,以推动寒旱区“水土交融”(水利、土木、交通、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抓手,结合甘肃和西北地区特殊环境(四区:干寒气候区、高烈度地震区、地质灾害高发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和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候灾害)为背景,开展坝道(公路、铁路和引调水工程)工程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高水平技术成果的研发和转化、高起点工程试验和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汇聚和培养,开展坝道工程医院寒旱区交通工程分院的研究和实践。

在热烈的掌声中,王复明与狄生奎为坝道工程医院寒旱区交通工程分院揭牌。

最后,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武维宏、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李永强分别作了题为《桑园子黄河大桥科研与技术创新》《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研究与实践》的学术报告。


选择样式

选择布局
选择颜色
选择背景
选择背景